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6 1/10 司法議題工作坊

時間:14:00 ~ 17:00 
地點: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90巷3號7樓)  
       台灣的民眾對司法信任度相當低,有許多判決都讓許多人失望;也有許多判決,法官堅持法律專業判案, 卻與人民的想像有出入。 台灣的司法真的有問題嗎?問題在哪裡?司法上的想法,和人民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出入?又有哪些制度上的修正,可以讓台灣的司法更好?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火車出軌,要換司機,更要換腦袋

       如果藍綠背後的財團早已勾結一氣,立法院的藍綠黨鞭交情好到匪夷所思,政黨將是換湯不換藥,即便輪替一百次也於事無補。如果藍綠背後的意識形態、財經思想與產業政策還彼此雷同,掉在同一個陷阱內,就更別指望政黨輪替可以解決問題。
       如果火車出軌是因為鐵軌、車頭,乃至於整個鐵路局的制度和管理系統都出了錯,就不能只換司機而不換腦袋。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演講邀約:「走出低工資高房價的富人經濟」

       12/30(三)晚上7:00~9:30PM,我將在台北市南海路的教師會館內講「走出低工資高房價的富人經濟:萊茵模式的借鏡」。
       台灣和韓國的90%人今天都淪陷在「富人經濟」的痛苦裡,而看不到未來:GDP成長趨緩,環境品質持續惡化;頂層1%富人的所得呈指數型加速成長,而90%人的薪水卻持續倒退;經濟成長的甜頭盡歸少數的10%人口(尤其是迅速地向頂層1%集中),惡果(PM2.5、食安、房價與物價飆漲)卻由底層的90%人加倍承受。
       然而,這樣的發展模式與痛苦並非市場經濟之必然,萊茵模式的國家(德國與瑞典等)有辦法在高工資、高福利、高環保、低國債的情況下維持適度的經濟成長(全民經濟)

正在改變21世紀的一本書

       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帶給世人兩個鮮明的訊息:(1)除非有大規模戰爭或政府政策的介入,資本的年報酬率(r)的長期趨勢非常穩定,約是4%5%,而經濟年成長率(g)僅1.5%左右;(2)如果一直維持資本的年報酬率大於經濟年成長率(r > g),貧富差距將會持續擴大,使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其實,我不喜歡當公共知識分子

       決定退休的時候,我是個籍籍無名的人,只想回到 40 歲以前的生活,關在書房讀書寫作。對我而言,寫電影評論和托爾斯泰小傳遠比開系務會議、面對荒唐的學術環境更有趣──因為,在阿莫多瓦的電影和托爾斯泰的生平裡,我面對是最深刻、可貴的人性,也因為終日沉浸其中而感受到人性的尊嚴和可貴;而逐漸惡化的學術環境裡,我面對的卻是學術市場裡最卑劣的人性,因而終日自覺乏味、無聊,有時甚至噁心。
        退休時的心,很像是退隱。回到與古人交往的歲月,過著自己最安適、怡悅的生活。在書房裡,我可以從過去中外兩千年裡無數的聖哲賢人中挑出數十個人來交往,只看人性最深刻、高貴的部分,完全不需要去看現實世界裡的卑劣、齷齪、噁心。
        這算是我累世修持所積下來的一塊小小福田。

分手,要選在最適當的季節裡

       農陣有一個小群組,是內部限閱。我已經數度請負責人把我從該小群組名單中刪除,沒有結果。前兩天,我用非常極端而嚴厲的方式要求立即將我從名單中移除。接電話的女孩或許嚇壞了,對此我深感抱歉,擱下電話後幾次想打電話安慰她,又怕被誤以為我離開農陣的態度已經軟化,還是狠了心腸沒打電話。
       很多人無法理解我為何選擇在這時節裡跟農陣告別,有些人無法想像我堅持的到底是什麼。我的離開跟蔡培慧加入民進黨的時機有關,更重要的卻是因為農陣對「蔡培慧加入民進黨」所持的態度有關。
       如果蔡培慧在2008年成為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我祝福她。如果2016年蔡英文將會敗選,我不反對蔡培慧成為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如果2016年蔡英文鐵定當選,我不反對蔡培慧代表民進黨出馬競選分區立委。關鍵在於,不管是藍或綠,我反對農陣的看板人物成為執政黨的不分區立委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寧為理想踽踽獨行,不為功名出賣人品

       人的首要差異,在視野、胸懷與格調,而不是成敗。視野淺狹、胸懷卑劣而格調鄙俗的人,做事不擇手段,遠比有格調的人更容易在現實世界裡成功,並以此沾沾自喜,也讓粗俗不文的鄉民羨慕不已。這樣的人,或許堪稱現實世界的 winner,但所贏得的盡是人生的麟爪;而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人生的驪珠,還甚至賠上自己的人品、人格與良心,是理想世界的 looser
       年輕時一位師長說過:「我在現實世界裡注定是要失敗的,還不如為理想而活,說不定還有成功的機會。」他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如果願意不擇手段,當然會是現實世界裡的 winner。之所以會認定自己「在現實世界裡注定是要失敗的」,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絕不可能降低格調,去追求自己認定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現實目標。

賣台的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在兩岸關係上犧牲台灣的政治自主性,第二種是為了美國的利益而出賣台灣人,第三種是為了頂尖1%富人及其附庸(財閥和高階管理人)的利益而出賣其他90%台灣人(中小企業與所有受薪階級)──最後一者才是我們過去三十年來最主要的痛苦根源。
       過去二十年來,藍綠政府刻意壓低能源與農產品價格,以利於資方壓低工資,將經濟發展的果實向上集中到1%富人及其附庸手裡。接著又縱容股市與房市的各種不當與不法炒作,使得財富進一步向上集中,甚至讓居住權變成世襲。最後,將富人稅負降到遠低國際標準,讓1%富人靠市場瑕疵(資訊不對稱、不完全競爭、不公平貿易、官商勾結等)而積聚的財富得以世襲。結果,全民苦心所創造的經濟成長幾乎盡歸1%富人及其附庸之手,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外部性)卻由全民吸收──全台山林、河川、沿海的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的PM2.5 與各種黑心食品,以及凋零殘破的農村(我們原來的故鄉)。

蔡培慧、黃國昌、范雲不該逃避的問題

       蔡英文已經宣佈加入 TPP 勢在必行,而賴中強律師則在今夜的《有話好說》裡表態: TPP 談判必須跟貨貿、服貿適用同一規格來審查,且必須從全民利益出發,不可以犧牲弱勢來成全財團的利益。
       如果有良好的配套,TPP 可以用來發展利益均霑的全民經濟;如果沒有完整配套,TPP將是台灣史上最大宗的「劫貧濟富」案:高科技產業將會獲得最大利益(且繼續享受租稅減免和富人減稅),而底層工農將流離失所。
       因此,蔡++范如果以為今天仍然對得起過去的自己,就該向全民交代:你們對 TPP到底是什麼態度?你們堅持什麼樣的配套條件與審查程序?你們想藉此捍衛誰的生存權和什麼樣的價值?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馬克思晚年的夢想

       在即將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的一篇文章Maker精神與大學的僵屍制度〉裡,我指出:如果適切地整合 Maker、工具圖書館、dumper diving、Upcycling 等社會運動,我們很可以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嫁接出馬克思晚年(1875年,57歲,死前八年)的理想。這裡所謂的「馬克思晚年的理想」,出自《哥達綱領批判》裡的一段話,底下是它的中英文對照。
       為了讓中譯本流暢而易解,我加了 2+3+31+4字,將它們放進括號()裡,並用色字標示。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winner 與 loser

        一百年前,當旅行是貴族的特權,和低薪銷售員可憐的日常工作時,旅行箱不需要輪子──貴族有僕役伺候,銷售員不會有人為他們的需要著想。
        五十年前,旅行是中產階級偶有的享受,路面很粗糙,有輪子跟沒輪子的費力程度差別不是很大,那時候旅行箱也不需要輪子。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旅行箱與輪子

       今夜在 YouTube 看了幾部關於 Design Thinking 的影片。其中一部是 Darden ProfessorJeanne Liedtka Presentation on Design Thinking at the Hargraves Institute。她用很有趣而啟人深省的方式談到笨重的旅行箱與輪子。
       我年輕時,我們的旅行箱都很重,而且沒有輪子。因此,旅行箱是出外旅遊最大的惡夢。問題是,我們都早就知道輪子的存在,旅館的服務生也會用有輪子的推車來讓搬運行旅很輕鬆。為什麼我們必須耗費數十年的時間去抗沉重的行李,而不曾想到要在箱子下裝輪子?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11/22 (日) 財政議題工作坊

       政府的財政收支原本有其積極意義,它從社會生產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額,用以創造公共福祉,也同時創造龐大的就業機會。但是,當稅負制度不合理時,它卻會變成劫貧濟富的工具,貪污腐敗的根源,炒高房地產的元兇,以及國債高築的危險。
       此外,歐美國家的政府支出都佔GDP 50%,南韓也有30%,意味著政府服務是全世界最大的服務業;而台灣的政府支出只佔GDP 16~22%,意味著政府在賴掉該盡的責任,以及壓低位政府服務者的工資)。
        11/22(日)下午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自己的政府與自己的社會。
時間:14:00 ~ 17: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號
更多資訊:點擊這裡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我們還能信任誰?

       最近很多人都懷疑農陣、時代力量、社民黨與綠黨一起被民進黨收編了。我沒有能力替他們辯護,也不確知他們未來會不會對權力妥協,只能在很早以前就悄悄地從部落格上移除「農陣自由學者」的稱號。
       不過,農陣裡的意見和立場很多元,沒有所謂的「官方意見」。要說農陣從此就「全部」被收編了,應該不至於。只不過或許農陣的力量和聲音會耗弱,甚至弱到媒體也沒興趣報導了。至於農陣會不會在綠營執政後持續分裂,我不知道。
       此外,我可以很篤定地說,台灣具有 100% 自主性的 NGO 不會消失,有些人永遠會站在權力的對面,有些人即使進入政府之後也不會改變初衷。只不過未來八年裡台灣的 NGO 也許會力量耗弱到沒有媒體會去報導罷了。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馬先生跟習先生能談什麼?

       馬總統和習總書記能談的事很多,每一件都有機會拿諾貝爾和平獎,也有機會賣台或促進和平統一。至於,馬先生和習先生,當然也是什麼都能談,但是沒有一件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一個晚餐都要自付的餐宴,連主客關係都刻意排除了,還能「象徵什麼」?唯一能留下痕跡的,恐怕就只有「馬習會」本身,以及彼此表示善意,然後雙方媒體彼此互相吃豆腐,台灣的綠色媒體再加上一大堆的陰謀論,如此而已。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平議獨立評論撤稿事件

       黃丞儀在114上午發出〈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被《獨立評論@天下》先刊出後撤稿,此事所激起的社會反應不下於馬習會本身。
       不過,如果你看過中央通訊社在113半夜對這次會面的報導「將針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交換意見不會簽署任何協議也不會發表聯合聲明。」並且仔細核對黃丞儀的立論基礎,應該會同意我的判斷:黃丞儀的批評已經是介於過當、陰謀論或背離事實了──如果馬習會只有交換意見,而沒有協議與聯合聲明,何來賣台與違憲之虞?對比下,林濁水的馬習會的歷史意義和民進黨的態度〉就堪稱公允。
        不過,這樣不見得就足以構成撤稿的充分理由──雖然要不要撤稿(天下的說法是「擱置到有另類聲音出現」)確實不是容易下的決定。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這是哪一個朝代的官員?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甫於七月份上任的國庫署署長阮清華表示學生優惠票於法無據,所以「請文化部回歸法治,取消學生優惠票。」至於各地方的學生優惠票,據說他的意見是「如果地方財政很困難,就不應『裝大方』」。
       明明是「法令規範未周而當修」的狀況,卻跑出個「惡法亦法」的官員。而且還是台大法律系校友、97年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看了這種新聞,真的會有「今夕何夕,今朝(ㄔㄠˊ)何朝(ㄔㄠˊ)」的感嘆。難不成這位台大校友還活在閉關自守的清朝,不知道學生優惠票是全球共享的制度?還是說這位台大校友根本不知道學生優惠票的立意?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愚民與含淚投票的悲哀

        收到台北地方法院的傳票,心裡只有悲哀,而沒有恐懼或擔憂──詹順貴律師去年就已經主動表示要當我的義務律師,因此這張傳票並不會在我心裡產生寒蟬效應。
        讓我感到悲哀的,是台灣人的不辨是非和樂於被政治人物用廉價的統獨情緒操弄。譬如,民進黨已經歷經兩次轉型,而變得跟國民黨一樣貪污、腐敗、踐踏弱勢與人權,但是許多有正義感的大學教授和NGO團體卻還把他們當作跟國民黨不一樣的清流在看待。
       最讓我感到悲哀的,則是表錯情而阻礙台灣進步的「含淚投票」。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其實,這些都不該是新聞

        Apple 訂單遲來,紅色供應鏈崛起,出口衰退,GDP下修,IT 產業又開始放無薪假,甚至裁員。其實,這些都早就可以預見,早該被深入討論並預謀對策,原本不該是新聞。
       但是,新聞媒體、股市與電視節目都喜歡炒作短線與假議題,而台灣人上班時間太長、太累以至於沒精力管長遠的事,所以供給面(媒體、政客、網路名筆)和需求面(閱聽大眾和選舉人)全都陷入嚴重的短視和健忘症。於是,每天的新聞頭條都在炒作早已不該是新聞的新聞;反而值得全國一起關切的長遠問題(尤其是制度面與結構性的問題)沒人在報導,沒人在討論,甚至沒人在研究。
       少子化的問題會導致學校供應過剩,這是20年前就該知道的事,卻在已經沒有救的時候才被報導出來。對吧?四大基金可能會破產,這是已經喊了太多年的事,歷任總統早該解決它了,對吧?一個不肯從可預測的結構面去看未來,而只喜歡炒短線和浮面新聞的社會,怎麼會有未來?

英國製造業的衰落:補遺

       我今天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了〈英國工業的沒落與台灣的警訊〉一文,談英國製造業的衰落,也談它對台灣的警訊。
       如果Googledecline British industry」,可以找到不少論文和報告,甚至有好幾本專書。在這些嚴謹的研究報告裡,凱因斯派和市場派各職一詞地就這問題爭議了將進一百年,各自舉出對己方有利和對對方不利的證據。我不想陷入這些爭執裡,所以最後只整理了三個跟台灣關係較密切的線索。
       那篇文章很長,但是仍舊有許多重要的線索、感想沒辦法寫進去,就利用這篇文章來補遺。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科羅拉多河的入海口是?

       發源於落磯山的科羅拉多河全長2,330公里,流經美國七個州後,下游沿著亞利桑那州與加州的州界流入墨西哥的國境,成為墨西哥 Baja California 州與 Sonora 州的州界,然後流入墨西哥境內的加州灣北端上的小島,入海前沖積出一個小島 Isla Montague(蒙塔古島)。所以,理論上科羅拉多河的入海口在墨西哥 Baja California 州邊界 Isla Montague(蒙塔古島)。
       不過,1960年代以後美國這一端的科羅拉多河就已經沒有入海口了!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在家工作的騙局

       網路行銷發達之後,傳統騙術也一一網路化,使得每一個遭遇到騙局的機率大大地增加。以前我只聽說過「老鼠會」的騙局,而沒親自被推銷過,所以只算「耳聞」而算「親歷」。今天,是在搜尋油價發展趨勢的資訊時,不小心一腳踩進網路老鼠會騙局,這才警覺到網路騙局無孔不入的氾濫程度。
       以前,我從 Email 收到太多一看就知是騙局的英文信函,當場丟掉,騙術太差不值得一提。今天這個騙術花了我幾十分鐘的查證才確定破解,是高明一點。
       這個騙局的網頁標題是「Hsinchu Mum Makes USD $8,000/MonthFrom Home And You Won't Believe How She Does It!」網站是「Career Journal On-line」,整篇文章看起來像是正式的報導,談的是如何靠網路行銷賺錢,而且還順便告訴你有很多網路上的「在家工作」是騙局,只有這一個不是。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機會

      台灣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剩 0.64%,背後成因主要有兩個:(1)蘋果為主的IT廠下單延遲,導致台積電等代工企業的出口萎縮,(2)大陸的紅色供應鏈逐漸在取代台灣,使得電子業陷入彼長此消的困境。
比較叫人憂心的是後者,因為大陸在通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之後,又進一步成立了1,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基金,將以IC設計、晶圓代工與封測為發展焦點。[1-2] 因為這是大陸的國家級戰略目標,動員的是十三億人口的資源,台灣所有的代工產業都將感受到「鯨吞蠶食」的威脅,差別只在於先後與輕重而已。
      不過,大陸的崛起既是威脅,也是商機;如果因應得當,我們可以加速完成轉型跟升級;但如果選錯方向與策略,將是坐以待斃或往火坑裡鑽。尤其是產業升級跟轉型已經喊了二十年而成效不彰,更顯示我們過去的策略與方向有大幅檢討與調整的必要。

台灣是不是選錯了戰場

       很多人都知道台灣不該再代工了,卻很少人認真想過,台灣是不是一直都選錯了戰場,所以才無法擺脫代工的命運?
       富比士2015年的全球兩千大企業顯示,體型不同的國家各有他適合的主打戰場。美國的製造業主打新興科技的消費品市場,歐陸國家主打量大的耐久財和商用、工業用生產設備;而瑞典這種小國則主打量小價高的商用級和工業級產品。只有台灣是不自量力地在主打量大的新興消費品市場,難怪只能被整合到美國的供應鏈裡去代工,並隨時被新興國家取代!
       如果再認真去分析富比士2015年全球兩千大企業中德國或瑞典的入榜製造業,就會發現適合台灣的藍海無所不在,只是我們對「利基市場」的想像一直太狹隘而已。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民主沒有捷徑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關於南非黑人爭人權與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電影 Endgame,導演Pete Travis 是英國人,電影比較有英國紀錄片的風味而不像好萊塢緊湊誇張的劇情片。故事聚焦在曼德拉出獄之前的黑白對話,以及促成曼德拉出獄與帶頭化解黑白心結的兩個要角:南非第二任黑人總統(曼德拉的繼任者 Thabo Mbeki,拿到英國大學的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和一位白人哲學教授 Willie Esterhuyse。故事重點在分析 Thabo Mbeki  Willie Esterhuyse 如何一步步地化解彼此的不信任與心結,導演成功地讓我相信這個過程的艱難有如南非黑白心結的「破冰之旅」。雖然不知道影片跟史實有多大距離,至少言之有物,頗值得看。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段史實,早上上網去查資料,發現南非的現況非常惡劣:貧富差距高居世界第一,犯罪率、強姦、失業率、愛滋橫行。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電影「模仿遊戲」與史實

       電影《模仿遊戲》一開始就表明了它是「based on a true story」,意思是說「根據事實改編」,到底改編了多少,其實是隨導演和劇作家高興。所以,電影裡的情節跟史實有非常大的出入。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電影裡那一部破解密碼編解序號的機器 Bombe 相關的原理,以及它跟電腦的關係。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再談《一個葬禮四個失禮》

       昨天寫了一篇關於這一部電影的文章,太匆忙而留下很多沒說完的話,在這篇文章裡繼續寫下去。想談的是:如果亂倫和敗德是人類難以根除的劣根性,我們怎麼去面對──或者說,劇中的腳色可以有什麼樣的出路。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文化、民族性、歷史與制度

       瑞典的名目人均所得和以購買力計算的人均所得都接近美國之後,而遠高於德、英、法。很多人試圖解釋「瑞典何以如此富有」,常看到的兩大解釋是:(1)瑞典有豐富的天然資源,(2)瑞典在兩次大戰期間都沒有被波及而可以順利地持續成長。但是在〈可以開除不適任的老闆嗎?〉我完全聚焦在她的制度,在〈台灣是不是選錯了戰場〉我聚焦在她的產業特質。
       瑞典歷史上只有貴族階級而不曾有過封建社會,因此歷史上她有機會比其他民族更公平;而且,海盜社會裡貢獻最大的是戰死的人,如果不重視撫恤,將不會有人願意在戰場上犧牲,這也有助於解釋瑞典社會的公平性。但是,要這樣解釋的話,我們如何去面對台灣社會今天的冷漠跟我小時候「奉茶」制度、白賊七、義賊廖添丁等台灣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在今天這種極端全球化的時代裡,過分仰賴歷史、文化、民族性去解釋經濟現象,遠比從制度面去解釋更冒險。況且,我們可以從別人取法的,主要的是制度。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為何讓劇評失望

       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這一部電影《一個葬禮四個失禮》(August: Osage County),提出了很多關於親情、愛情與人性的尖銳問題,有其值得深思的一面,也很具戲劇張力,卻把主題處理得很糟。很好奇國外的專業影評怎麼看它,不算意外地,我隨意挑的四個影評,都沒太好的評價。
       看梅麗史翠普飆演技是很過癮,看茱莉亞蘿勃茲偶而表現出值得誇獎的演技也不錯,但電影(或戲劇)原本不該僅止於此。用亞斯培(Karl Jaspers)在《悲劇之超越》裡所揭示的理念去評價好萊塢電影,很像是認真過頭;不過,《一個葬禮四個失禮》的原劇本畢竟得過普立茲獎,電影劇本又是原作者改編,值得我們用比較認真的態度去談這電影。

為什麼借鏡瑞典、荷蘭與德國?

       台灣不適合學美國,太多現實條件不相合,學起來不但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還自我矮化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好不容易脫離日本殖民時期的「香蕉與甘蔗共和國」,馬上又變成美國廉價供應鏈裡的「蘋果共和國」(產業單一化是殖民地的典型特徵,台灣卻自甘淪為美國殖民地,還自滿得意而不自知,實在可悲)。

可以開除不適任的老闆嗎?

可以開除不適任的老闆嗎?
彭明輝

       可以的!有一個國家在三十年內持續對所有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施壓,要求他們改善經營績效,否則就解聘。結果該國的生產力暴增,同時又達到充分就業。讓我再跟你說兩個不可能的美夢,因為這個國家也做到了。一個人口僅台灣41%的小國,可不可能擁有二十來個全球技術最頂尖的跨國公司和品牌,而人均所得超過美國?這個國家做到了──而且她位於「海角天涯」,沒有荷蘭、新加坡和香港的國際貿易優勢!一個國家的財富(wealth)集中程度遠超過美國,而且讓財富世襲,卻又同時讓國民的所得(income)分布均勻到跟共產國家一樣,而政府的公正廉能足堪為全球表率,這是可能的嗎?是的,有一個國家同時實現了這三個不可能的美夢。
       當然,你一定聽過她的名字,不過讓我賣個關子,先談談她是怎麼做到的。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不可思臆的統獨論戰

       反對台灣獨立的是中共,用武力恫赫台獨的是中共,為什麼堅持台獨的人不去大陸跟中共理論,而老是要咬文嚼字地在台灣跟台灣人爭辯?喜歡兩岸統一的是中共,會給統派好處的是中共,為什麼主張統一的人不去大陸討好中南海,或者乾脆搬到大陸去?
       我無法理解台灣為什麼會有這麼激烈的統獨爭辯!統一沒人愛,獨立沒人敢,卻要在島內噴得到處都是口水,甚至到處都是血水。為的到底是什麼?台灣真正可以談,可以做,也該趕快談、趕快改的財經、稅制、產業、教育、社會問題一大堆,卻好像都不如統獨問題重要,為的是什麼?不可思臆!

課綱問題是自惹煩惱

       課綱爭議、學生佔領教育部與學生自殺事件,這在英國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因為英國的高中歷史課沒有課本(textbook),只有各種不同觀點的參考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討論提綱」;沒有「部定史觀」,沒有「老師灌輸學生有毒的思想」,只有課堂裡老師叫學生們「請提出所有可能的觀點並予以客觀地檢視與批判」。
       沒有標準答案怎麼打成績?根據你在討論或作答時對客觀證據掌握的完整性,對各種異己觀點的核心訴求掌握到多客觀、多完整,以及對各種主要觀點取捨時分析、批判與論證的嚴謹性。所以,在同一個老師的評分下,主張「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可能拿零分,也可能拿滿分,不是取決於她的主張,而是取決於她的分析、批判、論述;同樣地,主張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的學生,在這一位老師的評分下,也可能拿零分或滿分,重點在她的分析、批判、論述,而非主張。
       一個社會,搞到高中生為史觀而自殺,是荒唐透頂且無聊、無稽與自惹煩惱的事。「史觀」原本就是人造的,是被客觀地、多元的完整地討論的,笨蛋教育部和笨蛋史學者才會想要去規範史觀。根本就是「本是無一物,到處惹塵埃」!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別對台灣失望

       一個畢業二十多年的學生回來看我,苦澀地說:「四十歲那年我們辦了同學會,每個人都在講未來二十年的壯志、宏願;五年後我們又辦了同學會,每個人都看不到自己跟台灣的未來,只想等退休。」而他呢,全家陪著兒子去東南亞念英語學校,準備在兒子高中畢業後陪他去美國唸大學:「我賺了很多錢,卻已經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以後能做的就只有幫兒子找未來了。」
      代工產業用短多長空的策略換來轉眼即逝的榮景,五年級生利用它和股票分紅賺足了錢,卻失去了挑戰困境的鬥志和下一代的未來。此情讓人感慨,對比著26年前我返台時的心願,感慨更深。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8/2 (日) 氣候議題工作坊

       台灣關鍵議題八月工作坊,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合辦, 帶領大家一起認識國內化石燃料補貼與碳排放的減碳議題,由全球視野來檢視在地觀點。 讓我們透過討論與書寫,來一同理解氣候問題,探討如何落實氣候正義。

時間:8/2 (日) 14:00 ~ 17: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 
報名網址: http://wmtw.kktix.cc/events/keydata1508 

活動流程
Wiki協作
14:00-14:30 氣候議題簡介與文獻導讀
14:40-17:00 公共討論與條目寫作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扁案真相很容易查,別信口雌黃

       要了解扁案現況,最省力且可信的應該是看最高法院檢察署2015/05/26整理的網頁(文件標題〈重大偵結起訴案件〉),其中有關扁案的審理進度如下:
1)確定有罪三審定讞的案件至少含
1A)龍潭購地案洗錢部分,陳水扁、吳淑珍各處有期徒刑2年
1B)龍潭購地弊案陳水扁、吳淑珍各處有期徒刑11
1C)南港展覽館案吳淑珍處有期徒刑9
1D)陳敏薰買官案陳水扁徒刑8年、吳淑珍徒刑8年、12月。(減為7月)
1E)二次金改之元大併復華案:陳水扁處有期徒刑10年,吳淑珍8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萊茵模式(2):哈茨法案的爭議

       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傑出表現,反映了他們在落實「人盡其才」的制度上確實有遠美國高明之處。至於面對弱勢勞工的失業和所得的偏低,德國的制度設計也有她值得借鏡與深思之處。
       2005年以前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下,德國以優渥的社會福利無限期保持失業者的生活水準,使其接近失業前的水準,同時以政府經費為弱勢勞工創造就業機會。在這兩個政策的保障下,德國人既不用擔心一家溫飽,甚至可以選擇自願失業而不去屈就沒有尊嚴的工作。90%的德國人靠市場經濟創造個人財富,底層的10%則靠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保障一家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制度扣合著基督新教的博愛與濟貧精神,也吻合社會市場經濟的邏輯:政府與市場合作,各司其職。
       後來,2003-2005年先後發佈的四次哈茨法案(Hartz legislation)卻企圖向英美的市場經濟靠攏,以降低對失業者的補貼來強迫失業者接受低薪的工作,希望藉此將長期失業者再度整合進市場經濟裡。這一系列的變革引起德國國內外的許多爭議,毀譽參半;尤其是其背後價值觀與事實面的論辯,更值得我們審慎地了解與思量。

別看不起台灣人

       一個朋友問我:你竟然連高科技產業的教父都敢批評,是不是根本就看不起高科技產業界的所有人?我很驚訝!
       我是因為太相信台灣人的能耐,而不得不懷疑「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而且,我不只是懷疑,我花了五年的功夫在認真求證!
       反過來說,如果你對台灣的現況感到滿意,那是你看不起高科技產業界和台灣人的能耐;如果你認為台灣產業界的領導人都不需要為現況負責,你是看不起台灣人!
       我有足夠的信心和佐證說:台灣人的能力和素質絕不會輸過英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但是他們的拼命程度卻遠遠比不上台灣人;因此我們絕對有足夠的能耐侵吞先進國家的一部分世界市場,挑戰他們的隱形冠軍,持續提升自己的產業附加價值與技術水準,而沒有理由陷入過去二十年來的困境──除非,我們一直抓著過時的觀念、戰略與制度,以致作繭自縛,在困境中越鑽越深(就像困在魚籠裡的野生蘆鰻,拼命地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我不是憤世嫉俗或喜歡罵人,而是不忍心看年輕世代沒有未來,不願意看台灣人在不該有的困境裡消磨鬥志和志氣。相信我,台灣人早已累積出足夠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只要能擺脫二十年來制度上的扭曲和戰略上的盲點,早就可以脫胎換骨地進入另一個層次的發展階段了。

台灣正在失去未來?

       聯合報在六月十日以第三版搶眼的版面積警告讀者一個嚴重的經濟危機:預期今年政府與國營事業投資將嚴重衰退(分別為4.2%與11.9%),台資出走,外資不來。[1] 四大咖卻縮手,使台灣的固定資本形成面臨「四大皆空」的危機。其實,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從1997會計年度開始,固定資本形成就在2.8兆與3.5兆間震盪,無力向上突破。而媒體也不只一次地提出過警訊。
       台灣的投資環境真的這麼惡劣,經濟與產業發展真的已經看不到未來嗎?
      面對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媒體、專家與研究機構經常把問題的成因過度簡化與藍綠化:親綠的怪罪兩岸三角貿易,親藍的怪罪FTA太少、民間抗爭與環保法規太嚴而程序冗長、藍綠惡鬥導致企業出走。雷同的論調重複了將近二十年,而無助於台灣的脫困。有鑑於此,我們必須跳出島內觀點,從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報告與國外媒體的分析報導尋找其他線索,以便看清台灣的國際處境與問題的全貌。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讓人痛心的食安研討會

        今天去台北聽「2015 台歐食品安全研討會」,光是聽完上午四場演講,內心就痛苦到不知道要不要繼續聽下去。回家仔細看行前通知,才發現這場研討會竟然是由歐盟的駐台辦事處(歐洲經貿辦事處)出面邀台灣政府相關單位合辦的,而不是台灣政府主動要辦的!(昏倒!)
        第一個講者是歐盟執委會健康及食品安全總署「策略分析與評估處」的副主任 Eric Marin,他主講(Keynote speech)「歐盟的食品安全體系如何確保食品安全」;第二位講者是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副主任蔡淑貞,講「台灣對食品油摻偽事件之危機管理」。兩場演講前後比較,清楚看出來台灣為何會食安問題不斷,而且幾乎注定不可能會有明顯的改善!
       人家講的是如何進行「事前風險評估與風險控管」,我們談的是「事發後的危機管理」;人家談的是如何不要讓問題發生,我們談的是問題發生後要怎麼辦!而且,身為第一線主管,屢敗屢戰,卻至今死不悔改──儘管每次出事都有專家學者苦口婆心地建議要進行「事前的、主動的風險管理」,卻從來都不聽!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關於今天「CEO吃軟飯」的新聞

       我挖空心思在遠離媒體,卻沒想到媒體無所不在。朋友來信,我才知道自己今天又(意外地)上報了,還用了很聳動的標題「CEO吃軟飯」。
       很多話都是我說的,只不過被剪貼成跟我意思略有出入或大有出入的樣貌。好奇的人可以參考我在《獨立評論@天下》所發表的〈台灣正在失去未來?〉,這篇文章較精準地說出了我所謂「高科技產業有太多CEO都不敢自立品牌,沒有能力精準標定風險、評估風險與控制風險,因此也不願意積極投入研發,提昇產業技術水準,而只敢靠政府各種補貼和壓低工資來賺取利潤(我所謂的「吃軟飯」)」。
       我也說了「必須要今天一整個世代的決策者全部換掉,台灣才有機會突破『高等收入陷阱』。」以及「我們應該要利用亞洲市場培養出自立品牌的能力,並藉此培養出台灣下一世代的決策者。」以後我會另外寫專文闡述。
       不過,我在公開場合批評過台積電很多次了,趁此把話講清楚。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野心與理想

       我發現,越來越多人分不清楚野心和理想之間的差別;而且,「成就」越高的人,越沒有能力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最讓人感到悲哀的是,連教育工作者都已經搞不清楚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以致於他們鼓勵學生去追求野心,卻從來不曾啟發學生任何理想!社會發展到了這樣的地步,大家以野心為榮,沒人以野心為恥,經濟再發達也逃不掉率獸食人、和「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這樣的景象。
       立志當藝術家,有時候是一種野心,有時候是一種理想,關鍵的差別在於虛榮心與真誠度。把藝術當成一種理想的人,他不在乎外在的肯定與否定,為的是探索、呈現內心最深層的感受、感動與渴望;把藝術當成野心的人,他在乎的是外在的肯定與否定,而不是內心最深層的感受、感動與渴望,他會朝有掌聲與燈光的地方走,他追求的不是「自我」,而是「成就」藝術只不過是他追求聲望與成就的工具而已。

時事評論與流浪狗

       雖然有些人(誤)以為〈網路霸凌何以能致人於死?〉是一篇時事評論,在我心裡它並不是。
    〈神掉漆,怪誰?〉確實是時事評論。從「再也不想寫了」到「願意偶或為之」,中間有很複雜的心路歷程,有對「網路讀者可以讀懂什麼樣的文章」與「網路到底是怎樣的世界,我們該跟它維持什麼關係」的複雜思索。不過,最後一根關鍵的稻草卻是清大校園裡的一群流浪狗。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神掉漆,怪誰?

      柳林瑋涉嫌盜用公款,陳為廷有性侵紀錄,很多參與過太陽花學運的人被罵「跟著神棍走」,也有很多參與過太陽花學運的人後悔自己「盲目跟著走」。
       神掉漆,怪誰?怪前面這兩種人!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萊茵模式(1):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

       不管德國的經濟成長率有多低,失業率和工資有多高,她的製造業的競爭力與出口總額也總是高居世界前茅。高工資與高競爭力同時出現,這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不解。
       另一個驚人的紀錄是,金融風暴之後全球失業率高漲,德國和奧地利的青年失業率都低於8%,而西班牙和義大利卻高居56%38%,歐美各國超過20%的更比比皆是。為了解決青年失業的噩夢,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拉脫維亞和斯洛伐克紛紛跟德國簽訂備忘錄,請德國協助建立雙軌制的技職教育。[1] 更驚人的是,不管德國總體失業率有多高,她的青年失業率不僅比其他國家低,甚至還低於平均失業率──而其他國家的青年失業率通常是平均失業率的兩倍。[2] 這樣的紀錄讓很多經濟學家跌破眼鏡。
       德國獨特的技職教育體制,就是這兩項「奇蹟」的一大幕後功臣。

德國的經濟學思想:Orderliberalism

       在被含混地稱為「歐美先進國」和「市場經濟」的世界裡,有兩種大相逕庭的自由主義。他們的目標一致,都是追求完全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至於要如何體現「完全公平競爭」,他們的看法卻有很大的分歧,並且因而發展出兩種大異其趣的市場經濟體系。
       海耶克和許多英美經濟學者相信:市場會通過價格機制自行調節供需,讓生產要素獲得最有效率的配置,而避免浪費,並且突破景氣的低迷而持續成長,達到充分就業。因此他們反對一切形式的政府干預,而主張放任式的市場經濟。
      德國的「弗萊堡學派」(Freiburg school)雖然也擁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價格機制與調節供需的能力,認同企業精神的創新、充滿活力、競爭、勇於承擔風險,卻認為現實世界裡的市場運作充滿各種不公平的競爭,對市場機制的扭曲和不勞而獲的管道。因此他們提出「有秩序的自由主義」(ordoliberalism),主張要將「公平競爭」的經濟學理念和術語轉譯為嚴密的法律體系,並且靠政府來懲處不公平的競爭和不勞而獲,才能讓現實世界的市場行為接近理想中的市場經濟體制。

民主與犧牲:寫在五四96周年

       「民主」強調人人平權,而法國大革命則同時強調自由與博愛:但是「犧牲」卻隱含「受害者」與「獲益者」的嚴重對比和反差,因此「民主」與「犧牲」這兩個概念很難相容──除非是在特定的情境,經由慎重的程序,懷著誠懇的歉疚,並且努力補償受害者。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可以脫離各種萬不得以與萬萬不得以的處境,而不需要再做出萬萬不得以的犧牲。
       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古老神話裡陳述過的犧牲,我們今天通常以為那是迷信、野蠻,而不能接受。譬如,底下這個希臘神話的劇情,就很難在今天被接受。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兩岸談判的最佳時機

       根據政大2014年六月的民調,近年來贊成急統的大約是1.4%~1.9%,贊成急獨的大約是4.5%~4.9%,偏向統一的大約7.9%~9.2%,偏向獨立的大約15.8%~18.0%,永遠維持現狀的大約25.2%~27.7%,先維持現狀未來再作決定約有32.6%~34.3%。急統跟急獨是極少數,保持應變彈性以觀未來發展的是絕大多數。
       台灣人的搖擺,源自於一個很難預測其實際答案的問題:關於兩岸關係最終要怎麼定位,在實際可行且雙方最終都可以接受的選項裡,對台灣最有利的項目是什麼?獨立可能是現實上最難達成的。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米糆條、創新米食&演講

       5/21(四)晚上 7:00~8:30 我要在台北市觀心生活學(南京東路五段993樓,需要報名)演講,講題「我們的食物出了什麼問題」。
       演講時我會試圖從多個角度去談「從農地到餐桌的悲劇」,「糙米糆條」的試吃則是提供一個緩解這個悲劇的機會與出口。
        什麼是「從農地到餐桌的悲劇」?我們努力賺錢,促成台灣的 GDP 成長與家庭所得、財富的提升,結果卻是餐桌上充滿農藥、賀爾蒙、福馬林、飼料、工業原料等不該吃的東西,而農村卻同時凋零,河川變色,故鄉消失,福摩沙不再美麗,海邊堆滿醫療廢棄物與有毒的工業廢棄物。更悲哀的是,用心愛護土地、良心耕作的農民在進口貨和大陸貨的競爭下難以生存,竟然必須要作賤土地才能生存下去,而消費者卻對此不知不覺,繼續仰賴進口貨與陸貨而任令悲劇深化。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關於版權聲明

       今天一早我為這部落格的文章寫了〈版權聲明〉,三個重點:「自即日起謝絕所有商業網站之轉載。其他形式之轉載,必須徵得本人同意。」以及「凡對本人文章進行斷章取義、穿鑿附會、郢書燕說之曲解或惡意之攻擊,本人一律保留法律追訴權。」「凡善意之引用,或客觀公允之評論,本人在此表示歡迎。」
       這個聲明,目的是要「維護網路優質文化,對抗鄉民、酸民、賤民(嘴賤的鄉民)之惡質網路文化,以及年輕作者以攻擊成名作者搏版面、創知名度等惡質行為。」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關於資優教育的想像與現實

       我寫了一篇文章〈勝利者一無所獲〉,主旨在批評「贏在起跑點」與愛比輸贏的心理,重點是建議:「不要培養出孩子的虛榮心與爭輸贏的心理」。該文用幾個個案點出台灣資優教育在實踐上常有的弊端,但該段落的重點仍是落在「該如何培養資賦優異學生?是讓他們可以有更寬廣的自由發展空間(即,往『全人教育』發展)?還是引導他們把時間與精力集中在『特殊稟賦』的方向,而失去更寬廣的自由發展空間?」
       但是任恩儀的〈彭明輝教授你錯了!〉卻劃錯重點又文不對題,用「理論上資優教育跟績優教育不同」來反駁,而漠視我在談的是「實務上的扭曲與可能的流弊」,更漠視全文的主題。用張飛(理論問題)打岳飛(實務問題)的,其實是任恩儀。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關鍵數據小組 5/17 聚會

       台灣關鍵議題五月工作坊,與醫勞盟共同合辦,將帶大家一起認識台灣的醫療勞動概況,及其可能的後果。
時間:5/17(日)14:00 ~ 17: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雖然媒體的關注已經不再,但是醫療崩壞、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的現象不可能瞬間改善;如果沒有國人的持續關注,它甚至有可能持續惡化。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網路霸凌何以能致人於死?

        社會針對網路霸凌一片熱議,但是主管機構的閣員卻似乎沒掌握到網路霸凌跟傳統霸凌間的懸殊差異,而嚴重低估網路霸凌對個人與社會的傷害。
        以楊又穎事件為例,實際的後果形同「過失致人於死」,應該要視同刑法的公訴罪來加以規範;但是從傳統法學觀點看,卻頂多只涉及侮辱罪和毀謗罪,屬於告訴乃論;加上彭家的「不追究」,這一起「過失致人於死」的事件變成法律上不加規範而輕輕放過的事件。我相信這樣的結果有很多人無法接受,卻又矛盾地覺得:「靠北部落客」只不過是嘴賤,有必要拿「過失致人於死」這種大罪名來比附嗎?
        這個矛盾就是典型地把實體世界的裁判原則跟網路世界的行為後果揪混一氣,沒理清其間差異的結果。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A map of the world that does not include Utopia is not worth even glancing at, for it leaves out the one country at which Humanity is always landing. And when Humanity lands there, it looks out, and, seeing a better country, sets sail. Progress is the realization of Utopias.” ── Oscar Wilde,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顧。因為它遺漏了一個人性必然登臨的國土。當人性登陸時,它極目遠望,看到一個更好的樂土,立即毫不留戀地重新啟帆遠航。烏托邦的實現就叫做進步。」王爾德,《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
       人活著,不能完全不顧食衣住行,不能不跟現實妥協;但是,人活著,也不能連最後的一點點理想都放棄。我們到底該花多少心力去照顧現實?我們到底該保留多少心力去追求理想?這才是人一生中最關鍵的拿捏與抉擇。

人生絕不該漏掉的選項

The fear of death follows from the fear of life. A man who lives fully is prepared to die at any time.── Mark Twain
「人對死亡的恐懼,源自他對『活』的畏懼。一個人如果活得非常地充實、飽滿,他就可以隨時無畏地面對死亡而無所憾。」──馬克吐溫
       面對人生各種抉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選項是人生絕不該錯過的,否則臨終時一定會悔恨?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回答過這問題,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把人生最重要的選項給刪除,以致於一輩子都在追求次要的,甚至是無關宏旨的東西。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合樸:一個值得大家認識的社群

       這些年的演講裡,我常碰到一些值得回答,卻沒能具體地回答的問題。中壯年人在問:「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年輕人在問:「如果厭倦朝九晚五只為了一口飯的職場生活,我還能有什麼樣的選擇?」很多人在問:「我能為台灣的土地、台灣的農業做什麼?」
       想要用個人的心力和自力救濟的手段去回答這些問題,難免悲觀。如果可以聚合一群人的力量,或許可以突破個人心力的侷促性,找到較能看到希望的答案。
        合樸就是一個這樣的社群,他們的具體實踐可以給我們關於上述問題的啟發,乃至於答案。這個社群裡有成功的企業家、建築師、工程師、金融專才、咖啡達人、豆腐達人和農業達人,他們不滿足於個人事業的成就和「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的下半生,而集結大家的專長,想要打造一個夢想中的「小社會」,甚至用這個小社會的示範來改變病入膏肓的大社會。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退休生活三條路

照片原出處:Indulgy.com/
      資源回收以後有三條路:塑膠袋洗乾淨再利用,它的使用價值沒變,叫做「re-cycle」;紙盒子切成碎紙、磨成紙漿,當做再生紙的原料,它的使用價值下降了,叫做「down-cycle」;懷掉的輪胎,使用價值接近零,把它變成種花的器皿,使用價值上升了,叫做「up-cycle」。
       最新的環保觀念不叫「re-cycle」,不是「down-cycle」,而是如何利用巧思、創意與巧手進行「up-cycle」。
       退休的生活也有三種:回到職場上,再創職場第二春,個人的利用價值變化不大,屬於「re-cycle」;無所是事、遊手好閒,甚至沒病沒痛地等死,屬於「down-cycle」;離開職場,沒有現實的憂慮與羈絆,從事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活動,屬於「up-cycle」。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戒掉智慧型手機吧

       我跟女兒一家人一起出去吃飯,孫女兒正值「半懂不懂」的年紀,很認真地咬字,想要說得像大人,卻滿口幼兒的含糊腔調;她能說的語詞越來越多,卻半懂不懂地鬧笑話。ㄧ家之樂其實很容易,但很多人卻不懂得享受。
       隔壁桌看起來是一個科學園區的工程師和全家聚餐,難得的三代同堂。每一個人都利用上菜的空檔在滑手機:祖父、祖母、爸爸(園區工程師)、媽媽、叔叔、嬸嬸,一共六支手機,只剩不會玩手機的幼童(大概還不到三歲),無聊地敲打著塑膠碗筷,大聲嚷嚷。誰也沒跟同桌的人講話,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聚餐………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給憂心未來的年輕爸媽

我女兒今晨剛生下第二胎,一個男孩。
她的孩子們將會在台灣長大。
而我兒子則帶著我的兩個孫女兒在愛爾蘭,短期內回不來,
長期看,回來的機會也不大。

看著台灣和全球的各種亂象,
我完全說不出四個孩子誰的未來會比較好。
我甚至不覺得這個世界的未來真的會比較好。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成績的假象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國中、小一向成績出眾的人,高中不一定念得好;而國中、小成績平庸的人,高中也不一定念不好。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還是壓迫孩子犧牲童年的歡樂去拼沒有意義的成績排名。此外,仔細看看身週的人就會知道:許多創業成功的人中、小學時成績都不好,反而升學過程一路順利的人往往創業失敗。因此,升學過程的順利或失敗並無法決定一個人職場上的表現。
但是,許多父母怕孩子被比下去而使自己臉上無光,或者怕孩子會一路輸到底,因此一旦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就馬上要設法扳回劣勢,盡快證明自己的孩子不會輸人。因此,小孩子在濛濛懂懂的年紀就開始被劃分等級:資優班、升學班、放牛班。盡管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有些從小就可以看得到,大部分要到30歲以後才比較看得出來,但是許多人卻在20歲以前就被師長、父母放棄,甚至被自己放棄。

勝利者一無所獲

  資優班是父母「贏在起跑點」的第一站,許多父母、學生都趨之若鶩。但台灣的資優教育在實踐上被嚴重地扭曲,甚至於往往帶著病態:不在乎學生真實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只一味讓學生提前念高年級的教科書,讓他們一路跳級,代價卻是這些孩子往往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甚至連人格成長空間都出了問題。
  有一個清大直升碩士班的學生,國中與高中都是資優班,國二跳級升高中,高中又跳級進入清大熱門科系。我認識他時,他已經碩士班二年級,卻因為論文寫不出來而無法畢業。我一眼就看出他有嚴重的精神官能症,甚至懷疑他已嚴重到人格異常。仔細瞭解他的過去,才知道這是台灣資優教育典型的受害者。這個學生高中期間有個死對頭,每次班上月考成績都贏他;但高二結束時他的死對頭卻沒能跳級進大學,因此他非常得意。第二年,這個死對頭順利推甄上了台大醫學系。他知道後不甘心又輸人,就開始亂唸書,想要發明出革命性的理論,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才。結果,他的大學成績雖然還是很不錯,卻慢慢地發展出幻想症,最後終於念了三年碩士班而沒有畢業。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朱敬一的新書《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朱敬一最近出版了新書《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除了批評歷來財經、外貿與產業政策的諸多缺失,也提出他自己心目中的產業政策藍圖。我讀了大失所望。
       這本書裡拐彎抹角地罵陳沖推出的三業四化以及自由貿易示範區,讀起來隱隱約約覺得似乎矛頭是指向管中閔遠多於指向陳沖。對於那些既迷信新自由主義,又迷信權威的人,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他們相信台灣過去萬人敬崇的新自由主義可能真的錯了。
        但是,對於那些早就已經知道新自由主義有問題,而想進一步知道台灣該怎麼辦的人而言,讀醫本朱敬一的《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遠不如讀張夏準的一篇論文Industrial PolicyCan We Go Beyond anUnproductive Confrontation?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一本另類的「教改」書

       在「教育」的這個場域裡,很多人都充滿挫折,甚至遍體鱗傷:很多學生唸到台大畢業了,還不知道不知道為何而學、該怎麼學;很多老師埋怨教育體制僵化,教越久離理想越遠;很多家長面對著不想學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些人都渴望著答案,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補習班確實有名師可以讓孩子的成績進步,甚至讓孩子願意去上課。此外,學術界確實有人很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學,為何而學。那麼,為什麼有問題的不知道答案,而有答案的人卻幫不上有痛苦的人?
       台大畢業的高子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講說學習過程所遭遇到的痛苦與挫折,以及後來終於搞懂的「如何學,為何而學」;她也以親身經歷談補習班老師如何讓孩子成績進步,願意學,樂意學,甚至開始思索社會發展的大問題。
       她跳出了這個社會許多的刻版印像,寫出這一本很另類卻值得大家讀的書。我給它寫了下面的這一篇序。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曾經有過的夢想╱空想

       在我的字典裡,「野心」是一種自私的成就慾,只想把別人給踩下去,以證明自己的「偉大」,其實內在卻是空洞、卑鄙而無聊的,反應的是人性的卑劣面,毫無可取之處;「理想」則是追求更美好的自我(但絕不是想要把別人給踩下去的卑劣野心),或成全社會的善念、情感,反應的是人性的可取處。
       離開劍橋時,我覺得台灣的「好」學生在資質上絕對不會輸給劍橋的大部分學生,只不過老師們沒給他們見識值得學的東西,才會盡學些瑣細的事物,而在格局與氣度上輸人一大截。因此,我發願想在台灣培養出跟劍橋一樣棒的學生。
       這些年回想起過去,有時候不確知自己當年的抱負是一種務實的理想?還是一種空想?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22K與兩岸三角貿易之謎

       根據20151/28 的《經濟日報》社論〈從外銷訂單看台灣經濟展望〉,台灣海外生產比例持續攀漲,2014年已達到52.6%2013年為51.5%),而且201412月更已高達57.5%。海外生產比例越高,國內生產的比例越低,對就業的影響越不利,對剛畢業而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衝擊更遠大於已經有工作經驗的職場老鳥。資方也可以藉此對求職新手拿翹,壓低他們的起薪(尤其是那些不需要專業能力的工作),逼迫他們接受非典就業,硬把全職工作派給派遣員工。
        但是,別用「兩岸三地貿易比例升高」推論「台灣的 GDP灌水,實際上已經負成長」,更別用它作為合理化22K的理由。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如何選大學的科系?

       很多學生跟家長問過我這個問題,卻期待著我給他們一個美麗而錯誤的答案。
       問這問題的人常會給我ㄧ堆他們的背景資料:學測成績、落點預測、模糊的興趣、沒什麼把握的「長處與能力」;他們的困惑通常是興趣與科系前途的衝突、不確定自己現在的興趣能持續多久,不確定自己有興趣的科系會不會真的是自己的能力所在,etc。他們的期待是:我可以直截地告訴他們未來該走的路,讓他們可以一輩子不後悔,不需要換軌道,省掉十年的冤枉路。
       問題是,人生總是走過才會知道你喜不喜歡,適不適合;而且人會變,使得預測未來非常困難。如果你願意面對這事實,就該知道人生的方向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調整方向」,而不是期待一個懵懂的高三學生一眼看清自己的未來,或者荒唐地在高三時決定自己一輩子要走的路,從此再也不去改變或調整方向。
       所以,真正該問的問題是:如果我不確知自己的未來,我該如何邊走邊調整自己的方向?升學之路和職場會給我足夠的機會去換軌道嗎?我該如何利用既有的升學管道與職場的換軌機制去逐步找到自己的未來?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贖罪一族

       我們這一世代(三、四年級)正掌握著台灣社會的各種資源與決策權,我為其中良心未泯的人發明了「贖罪一族」這個名詞,希望我們晚年來重建台灣社會,還給後代一個公道。
       我們出生的時候,台灣還是一個美麗的寶島,溪裡和海邊水質清澈,到處可見魚蝦;而今海邊遍是垃圾和醫療廢棄物,水質污濁,我已經不敢讓孫女兒下水去玩;童年我最愛吃的蚵子,如今滿是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的銅綠,我已經不敢讓孫女吃西部海邊的漁產
       不能只怪別人,我們自己也都參與了這一場的罪孽。
       我們童年時美國是遙遠的國度,洋人是高不可攀的族群,父母卻用他們一生積累的財富讓我們越洋留學,取得全球頂尖國家的博士學位,跟洋人平起平坐,再也不覺得自己矮人一截;從小到大,我們的「未來」總是比過去更美好,每一個夢想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實現。然而,我們的下一代卻要面對世襲的財富,高不可攀的房價,劫貧濟富的賦稅制度22K和倒退的薪資;他們只能到韓國、大陸、新加坡去當外勞,沒有幾個人看得到未來。
       我們這一個世代享受過台灣的各種美好,卻留給下一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對第三黨「時代力量」的期許

       公民組合分裂,林峯正率先成立政黨「時代力量」范雲則將在三月組黨。有人懷疑雙方各有權謀,我看過網路上各種相關文件後,相信雙方是單純地出於發展路線上的見解差異:范雲希望先提出政見與候選人,「時代力量」想要把候選人完全交給黨員推選;范雲側重由內部核心「精英」往外擴散的組織發展模式,「時代力量」側重由下而上的組織發展模式;范雲側重尋找「不被財團與對岸收買」的人才與策略,「時代力量」偏重「開放、透明的人民參與方式」。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關鍵數據小組 2/8 第十五次月會

       這次聚會的主題是「土地議題」,合作的 NGO 團體是去年參與發動巢運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談地價與房價的關鍵問題與關鍵數據,地點還是在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號的「卡市達創業加油站」,時間是 2/8 下午 2:00~5:00
       有空的朋友請過來聚聚。
       關鍵數據小組的聚會出席人數越來越少,不過長鋼不曾放棄,還在嘗試各種管道來擴大參與人數。我也一直抱著一個態度在支持這個活動:關鍵數據網是台灣民主運動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一般人連攸關台灣社會的關鍵數據都不知道,不可能期待他們進行有利於台灣社會發展的投票,也不可能期待他們突破「人云云殊,我不知道該相信誰」的困境;而要讓台灣人可以了解攸關台灣社會的關鍵數據,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容易查索且可信賴的線上數據庫。
       關鍵數據小組的運動不一定會成功,不過它必須先成功才機會提升台灣民眾普遍的民主素養。
        果你也還跟我們一樣地分享著這個信念,在寒冬裡過來聚會吧。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重啟《獨立評論@天下》的專欄

       最近,我重新開始《獨立評論@天下》的專欄寫作,準備盡量做到每週一篇,至少每兩週一篇,寫完一年之後再評估是否繼續寫下去。談的還是經濟問題,但是希望跳出經濟學的狹隘視野,從較寬廣的視野去去談經濟問題。
       裡頭會有很多材料是我過去在部落格上寫過的,但是過去寫得太隨興,常常沒把重要的背景交代清楚,所以有時候不易理解,有時候很容易引起誤解。
       這一次重新開始《獨立評論@天下》的專欄寫作,希望可以寫得較有系統,較易讀,較不易引起誤解。目前我已經交出兩篇文章〈一元一票與一人一票〉和〈低薪問題面面觀〉,都被排在週四刊出,以後大概也會是週四刊出。我則會在隔幾天之後把它給貼在自己的部落格。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碩士班如何選指導教授

       陸續收到一些學生問我:該如何選指導教授與碩士班研究方向。我一直無法給出明確的回答,也因而一直沒去談這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以理工學院為例,想出國念博士的人需要考慮的因素很複雜,我暫且不在本文討論。假定你念完碩士班後就要去就業,碩士班期間值得學的東西至少有五大類:(1)業界有用的知識或技能,(2)閱讀期刊論文的能力與方法,(3)思考層次的提升,(4)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的能力,(5)群組溝通與腦力激盪的能力。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那些我們聽過,卻不了解的同胞

       我有些關心原住民的朋友,這些年來斷斷續續地給我「原住民教育」(受教的人是我,而非原住民)。即便如此,我對原住民的了解還是極其淺薄,只知道漢人常常傷害原住民,甚至想幫原住民的人也常太過份地用漢人的思惟介入,而不先去了解原住民,因而造成的傷害遠過於助益。八八風災時慈濟就犯過嚴重的錯誤
       如果因此而戒慎恐懼地遠離他們,也難免愧對漢人過去對他們所造成的多重傷害;找機會認識他們應該是更積極的作為。
        今天因為朋友寄來的文章,發現原住民名作家莫那能的幾篇文章,很值得大家讀一讀。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卡夫卡 給父親的一封信

       大學時讀過卡夫卡給父親的一封信,當時這本小冊的書名叫「噢!父親」,訴說他何以無法跟父親相處,無法在父親巨大而專橫的陰影下「正常」地長大。信裡的口吻,介於「傾訴」與「控訴」之間。我讀了很感動,告誡自己要謹慎,千萬別成為壓迫孩子的父親,當時也對卡夫卡的父親頗不以為然。
       後來我成了父親,成為祖父和外祖父。回顧過去,偶而聽到孩子談起過去的童年經驗與創傷,驚覺:自己雖然沒有像卡夫卡的父親那麼專橫,甚至已經盡量小心,仍舊在孩子心裡留下一些童年的陰影。我這才從自己的經驗警覺到:雖然卡夫卡所受到的傷害應該不屬誇染,但或許卡夫卡的父親並有像書裡所寫的那般惡劣;而且,一個父親再怎麼疼孩子,都還是有機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甚至傷害。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炒房看門道:空屋三怪

       章定煊是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他最近投書給住盟,用大家日常生活經常親自見證的空屋三大怪象,引導我們去了解台灣炒房的內幕,深刻又有趣。茲節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台灣空屋怪現象之一:新屋的空屋率比舊屋高
       在正常市場結構下,舊屋至接近使用年限,就會開始進行換屋至新屋。可是我們觀察台灣都市地區的用屋狀況,越是在都市精華區段,舊屋即使是已經超過耐用年限,房屋功能接近完全衰退,屋主還是儘量翻修繼續使用。除非是整個屋況已經不堪翻修,不然還是會儘量的去使用舊屋,導致舊屋的使用率居高不下。無法換屋的原因,當然是卡在舊屋更新困難,而新屋價格卻高不可攀。至於新屋的空屋率遠高於舊屋的怪現象,也凸顯台灣的許多新建房屋個案,只是作為有錢人置產的籌碼而已,迫使舊屋屋主繼續在其舊屋中居住。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一流大學與三流大學

       全球一流大學都每年編列鉅資在保存與維護它的歷史建築,因為「歷史悠久」幾乎是所有一流大學的必備條件;而蔑視歷史建築的大學連最基本的文化素養都沒有,更遑論學術,論文再多也只不過是一堆學匠(paper-smith)而已。
       所以,你可以從底下這兩張照片清楚地看出誰是一流大學,誰是三流大學。

拆除清大最重要的歷史建築,為的竟是「保存月涵堂之校史意義」?

       月涵堂是出自清大傑出校友張昌華(被建築界譽為「業界祖師」)為母校所設計的傑出建築,建築起造人是歷來最熱衷於聯繫絡校友感情的查良釗,起造的目的是為了紀念負責在台復校的梅貽琦校長,題字的是大陸時期的校長羅家倫。
       台灣清大最具有歷史意義與紀念價值的建築中,我想不出第二棟。而清大校方要拆掉它,首要目的卻竟然是「保存月涵堂之校史意義」,以及「凝聚本校師生及全球校友之情感、相互合作之本校精神」。張昌華、查良釗、梅貽琦必然無法理解這樣的邏輯,那麼你能理解嗎?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青春Q&A:老鷹與鴨子

       一個大學生來信提到她的困擾:「新書〈如果人生是一個 (  )〉裡提到一位很陽光的星巴克女孩,很像是那種喜歡和人互動,比較靜不下心,因此成績無法出色,但在服務業卻很有前途的人;我則剛好相反,很專注,很能靜得下心來學習、讀書,卻剛好在人際那一塊比較弱,在面對人時思考比較鈍,容易緊張;我想成為那種陽光開朗的人,反而常常失敗,因此自卑了很久。」
       面對類似的困擾,我首先想提醒年輕朋友:「鴨子羨慕老鷹能飛,老鷹羨慕鴨子會游泳,真有必要嗎?」其次是:「自我挑戰與自我突破要適可而止,別嚴重到變成無謂的自我折磨與撞牆。」
       這段話有四個意思,全部加起來才會比較周全,而不至於太偏頗以偏概全: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一些零碎的告白

       有一段時間我被冠以「公共知識分子」的名號,也因為這名號而有一種責任感,覺得自己必須抓住機會,善盡言責。有時候甚至期待用出書和寫文章為「突破台灣社會困境」盡一分力。
       最近這個部落格的流量銳減,我有一種卸下「公共知識分子」這個名號和責任的輕鬆感。此外,新書的銷量以及演講邀約也在持續減少,顯示我對社會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小。這樣的變化,也同時使我不再是年輕人攻擊的熱點(罵我已經換不來太多點閱率了)。這比較符合我一向偏愛安靜、深思、長考的個性,可以有較多的心力去思索持續性的深遠問題,而不是一再被表面上的時事騷擾、中斷思緒。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慎防社會企業的浮濫化

       近年社會企業之風在台灣興起,但是台灣社會對「社會企業」一辭的理解卻非常分歧,甚至含混而粗劣,難保未來不會發生類似澳洲與英國「Not in Our Name」的爭議與弊端。
       世界各國的「社會企業」有不同的發展背景,而且都還在發展與調整階段,因此並不適合在目前用嚴格的定義扼殺未來可能的創意空間。但是,「社會企業的首要目的在於創造社會的公共福祉,而非股東的個人營利」乃全球共識。也就是說:社會企業與營利事業之間雖有模糊的灰色地帶,但兩者旨趣有明確的區隔,絕非可以魚目混珠的;而且其灰階地帶也有可以進一步規範的方法。

回顧2014年十大新聞

       Yahoo奇摩票選的2014十大新聞依序是:高雄氣爆、黑心食品、太陽花學運、滅頂行動、北捷隨機殺人案、伊波拉病毒肆虐引起全球恐慌、12年國教會考比序惹家長怨、馬航離奇失蹤、復興航空馬公空難、香港佔中。跟占中新聞得票率相近的新聞還有馬拍板核四封存、九合一選舉、合宜住宅案弊端等三項。
        Yahoo奇摩2013年的十大新聞則依序為:洪仲丘案、黑心食品連環爆、馬王政爭、廣大興案漁民冤死、林杰樑逝、大埔事件引爆社運、八里雙屍離奇命案、圓仔出生萌翻全台、狂犬病毒捲土重來、挺廢核22萬人上街。
       我們可以從這些新聞事件看到台灣的變與不變,或者至少看出一些可能的線索嗎?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旨在促進食安的NGO

       前幾天去聽了一場食安修法的說明會,清楚地看到為何必須要有一個專注於促進食安的 NGO──不肖的食品業者整天在動歪腦筋,消費者卻幾乎罕有任何積極行動,而衛福部卻不見得站在消費者這一邊。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食安協會發起因緣

食安協會發起因緣
彭明輝

    最近跟幾位朋友一起在籌組一個聚焦食安問題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目前我比較積極思考的工作重點有三個:(1)國產、進口與走私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提供在家做飯者所需要的相關資訊,並藉此提醒消費者支持友善環境的小農;(2)收集日、韓、歐盟等國家的食安法規、制度、組織、經費、人員編制等資訊,與國內比較,以便確認國內食安的弱點,作為政府部門施政參考,以及各黨立委、媒體監督政府施政的參考;(3)其他攸關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的重大食安資訊之搜集、匯整、委託調查與揭發。
    2013年我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了〈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一文,談到政府施政無能以及官商勾結所導致的長期結構性問題。有人渴望通過第三黨的創立來突破當前的困境,而我則選擇了另一條路:跟幾位退休的企業家一起邀朋友共組NGO組織。
    這樣的選擇有很多的考量,背後的核心信念是:有健全的NGOs組織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與媒體監督。這個信念來自我閱讀與思索過的經濟學和社會學。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王丹與陳為廷事件的短評

        近來頗不愛時事評論,所以辭去所有專欄,甚至在部落格裡也較少時是評論。因此,本文只就陳為廷事件和王丹的不續聘疑雲進行簡短評論。
        陳為廷性騷擾事件引起諸多評論。我對這事件的有四點基本看法:(1)劈腿和外遇基本上(但不純然)屬於私德──如果是發生在閣員或立委等被授予政權與治權的人物身上,必須嚴予追究;如果是發生在九把刀或電影明星身上,是當事人之間的私事與私德問題,不屬「公共領域」,評論時應該要盡量「對事不對人」。(2)性騷擾屬公領域問題,不管是發生在擁有政權與治權的政治人物、候選人,或任何其他人身上,都該是非分明。對錯是一件事,原諒是另一件事,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和空間是第三件事,不該混為一談。就此而言,陳為廷確實做錯事,在確實認錯且不再犯之前不該被授予政權與治權,但是社會應該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